华盛顿 — 不管是主张"谦虚谨慎"还是主张对外强硬,中国学者以及政府官员在中国是否应该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这个问题上存在共识。
*中国愿意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中国外长王毅说:"我们将更加积极、全面的参与国际事务,与各国紧密合作,携手应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全球性挑战,破解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
在一个由美中两国是主要利益攸关者的国际秩序里,中国是否认为有必要建立新的国际机构和新的框架呢?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对此做出了这样的回答:"现有的国际机构基本上是二战后建立的。它们构成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我们认为,这些机构是重要的而且它们是为了国际和平、稳定与繁荣而存在的。我们准备在所有这些机构里扮演重要的角色。"
除了在国际机构里发挥作用以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外,包括外长王毅在内的中国官员还表示,中国将要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
但是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亚洲事务资深顾问葛来仪认为,尽管中国官员现在公开谈论"公共产品"这个西方的概念,但是除了向亚丁湾派遣中国船只参与打击海盗行为以及派兵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以外,中国今后的国际角色并不是很明确。
葛来仪说:"向前看,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还在争论之中。"
在中国外交战略何去何从的问题上,美国国会参议院拨款委员会共和党顾问福特博士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呼声要更高。在他看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中国需要带头修改、甚至取代以西方为主的体系。
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忧虑。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
王毅说:"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上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走国富必骄,国强必霸的老路。"
*王毅:中国永远不称王称霸*
王毅在联合国的讲台上明确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称霸。
他说:"近40年前,就是在这个讲坛上,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代表中国政府庄严宣布,中国永远不在世界上称王称霸。时至今日,这仍是我们不变的承诺,也是我们不逾的理念。"
*分析:现在不称霸只是时候未到*
不过,《假如中美开战》一书作者、旅居纽约的评论人士陈破空认为,中共当局从来都是说一套做一套。他说,中国所谓的"不称霸"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策略。
他说:"在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有一个策略,叫做'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他的缓称王不是不称王,而是要称王,只是迟一点。那么粮草积多了,城墙筑高了,再来称王。毛泽东说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实际上他不是不称霸,他是要称霸,只是说时候还没到。"
陈破空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当年要排除万难,发展所谓的'两弹一星',增强国力,以在国际上争取霸权。他说,邓小平时代是以经济建设为手段来增强国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国防,着眼点仍然是称霸于世界。
还有观察人士认为,习近平和李克强上台第一年就密集出访了欧洲、非洲、拉美、北美以及亚洲等近20个国家,表明他们在短时间里初步铺展开了对全球的战略布局。
*葛来仪:中国的外交是被动反应*
不过,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葛来仪对中国要称霸世界的说法表示怀疑。
她说:"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动反应。除了希望获得更大的综合国力以外,中国并不考虑什么大战略。"
在她看来,中国最近几年在南中国海争端上的做法就很能说明问题。
葛来仪:"例如,在南中国海的问题上,对中国的担忧使得中国政府愿意坐下来,开始讨论南中国海行为准则,试图降低其他对南海宣称拥有主权的国家以及东盟对中国的疑虑。"
*缺乏称霸的软实力?*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虽然实力日益强盛,但是却缺乏一套既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又对其他国家有吸引力的政治观和道德规范,因此缺乏称霸的软实力。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助理研究员陈至洁说:"他们的外交政策是为着他们的内政、他们自己的利益、想法去推动。那我们反过来说,比较起来,美国、英国或是法国,他的外交政策有一些能够普遍适应到别的地方去的理念,比方说民主,比方说人权或是自由。这些理念美国能用,别的国家也能用。"
在以下的系列报道里,我们要探讨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寓意。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