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的美国南北战争 Oct 15th 2013, 15:11, by (龚小夏, 袁美, 岳诚) 华盛顿 — 命运将他们带入战争,战争使他们成为生死之交,勇气将他们塑造成真正的英雄。
美国电影导演罗恩·麦克斯维尔:"今年夏天是葛底斯堡战役150周年纪念。今天正好是这场大战开始的纪念日。"
150年过去了,那场决定了美国历史的惨烈的战役仍萦绕在美国人的记忆中。鏖战三昼夜,死伤5万人,彻底扭转南、北方战局。南方开始由胜转败。这场"兄弟阋于墙"的战争给美国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集体记忆。
麦克斯维尔:这是我们美国人之间的战争。没有外国军队入侵。战争就发生在我们中间,就像你在"葛底斯堡"中看到的。战争发生在朋友、好朋友中间。
1863年夏天,美国南、北方之间的战争正处于拉锯之中。考虑到北方的人力与物力超过南方数倍,南军的主将罗伯特·李将军决定越过南北分界线,将战火烧到首都华盛顿以北的宾夕法尼亚,以此逼和林肯总统,使南方获得独立。一场大规模的阵地战,就在宾夕法尼亚的小镇葛底斯堡发生了。
1993年,著名的导演和制片人麦克斯维尔在经过十年的努力之后,将获得了普利策奖的小说《杀手天使》搬上银幕,改名为《葛底斯堡》。这部电影就在当年的战场上拍摄,数万群众演员都是从经常参加战争重演场面的历史爱好者中挑选出来的。而出资拍片的CNN创始人泰德·特纳也在里面客串了一个角色。
这部历史场面宏大的电影,与当年的《乱世佳人》一样,成为好莱坞再现内战的经典巨片。《葛底斯堡》不仅真实地重现了当年的战况,而且向观众们展示了双方将士的信念,以及将领之间超越战争的友谊。影片一推出就轰动了美国,里面的一些台词也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
麦克斯维尔再接再厉,于2003年完成"葛底斯堡"的前传---"众神与将军",重点刻画南方将领托马斯·杰克逊的卓越战绩。
杰克逊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名奇才。南北战争开始的时候,他还只是弗吉尼亚军校的一名37岁的教官。在第一场大战役中,他冒着炮火硝烟,稳稳地骑在战马上,令南军士气大振,也得了个"石墙"的绰号。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开拓了新的战略战术,包括游击战与战壕防守战,成为让对手丧胆的常胜将军。在1863年5月的一次战役中,杰克逊被自己的军队误伤,数日之后去世。
"众神与将军"延续了"葛底斯堡"的普通人视角和历史动作片风格,但远没有那么成功。十年磨一剑,麦克斯维尔在2013年又推出一部内战题材的电影"南北之殇"。这一次,整个风格改变了。恢弘震撼的战争场面化作一缕温情,携带着内战硝烟飘入美国一个普通家庭。
麦克斯维尔:我的前两部电影也有人物之间的温情描述,但可能这些被宏大的战争场面、成千上万士兵的激战 掩盖了。在"南北之殇"一片里,虽然我仍希望有大场面的全景镜头,比如,19世纪的美国,广阔的天空,辽阔的平原。但整个影片避免的打斗场面。冲突在台面下进行。整个影片充满温情,而前两部影片只是有一些温情场景。
"南北之殇"改编自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1862年秋天,美国纽约州有一名叫阿波内尔·比奇的农民。比奇以养牛为生,内心固执、信念坚定。由于坚决反对南北战争,他甚至不惜与自己的邻居及政府决裂。
麦克斯维尔:在影片中,阿波内尔并没有中伤过其他人。他只是反对战争。即使是这样温和的反对意见,他仍然被排挤,要面对周围人的压力。在影片中,他的境遇从糟糕到更加糟糕。
战争让比奇一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麦克斯维尔一边讲述这令人垂泪的故事,一边不忘体现美国的民主精神。 麦克斯维尔:美国有一种文化被大多数人接受。那就是反对意见是件好事。美国容忍所有人的反对意见。因为我们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主人公阿波内尔·比奇的故事中体现的就是美国宪法和权利法案的精神。我们绝对不能忽视这些。这是美国和其它国家的不同之处,是美国远离混乱和无序状态的标志,也是国家强大的法则。最终,阿波内尔和美国历史上所有像他一样的人,都受到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
从战争史诗到温情故事,麦克斯维尔几乎成了专拍美国内战的"专业户"导演。他对这段历史情有独钟。 麦克斯维尔: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重新踏足那些历史遗迹,重新造访那些陵园。对美国人而言,这是祖先呆过的地方,是我们的直系血亲。我自己的祖先就曾经参加过南被战争。那是我们的曾祖辈。
讲起内战遗迹,麦克斯维尔津津乐道。"我想,只要我们在美国,美国人对这段历史总是很着迷的。有很多原因。这场战争就发生在我们的后院。比如,我们现在身处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德里亚,这个镇子内战时被联邦军队占领。罗伯特·李将军的房子被占了。他还被迫搬出去了。"
李将军最终的命运是向北方折剑投降。但美国人从未因此看低他。战争让河山分裂,令百姓痛苦,却磨砺了英雄的信念与意志,彰显出人性的高贵与伟大。不以成败论英雄,或许,美国内战影片中那壮观的历史场面与浓郁的人情味才是最令观众着迷的地方。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