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 — 有迹象显示,中国金融决策者可能会在近期出台新的措施,帮助商业银行清理不良资产。分析人士指出,和过去通过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剥离银行坏账不同,新的贷款转让平台将引入更多市场机制。
路透社星期五援引熟悉中国金融决策过程的消息人士报道说,中国银监会可能会于近期在银行间市场设立一个信贷流转平台,用于支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转让。
报道说,新的不良贷款转让机制将引入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投资者,为商业银行剥离坏账引入更多市场因素,并降低政府承担的银行救助成本。
据悉,中国银监会已经为该系统筹备了一段时间,并在上个星期进行了几次交易演示。
银监会并未就此置评。不过,此前银监会官员曾公开表示,为了盘活信贷存量,银监会正在研究和评估新的不良资产剥离方式。
2008年至2010年中国银行系统贷款量激增,大量信贷进入未经过充分考察论证,没有担保,而且回收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项目,造成不良贷款比例增加和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隐忧。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前世界银行驻北京办公室负责人鲍泰利说:"这个构想是完全有可能的。中国银监会希望设立一个新的机制,以商业的和市场驱动的方式应多未来可能出现的不良贷款危机。"
中国银监会上星期发布的监测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539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百分之0点96。
不过,很多分析人士说,尽管中国商业银行系统不良资产比重从账面来看并不算高,但许多表外融资风险和隐形不良资产并未被计算在内。此外,实体经济中产能过剩和企业负债等问题也使得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被人为低估。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过后,中国成立了四家大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承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的功能。此外,中国央行也以"最后贷款人"的角色,通过购买资产管理公司债券等方式分担商业银行坏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中国经济学者鲍泰利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的银行救助方式不仅成本高昂,而且缺乏市场机制的介入,因此效率极低。
鲍泰利说:"此前,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基本上是以票面价格收购银行的不良资产。然后,这些公司又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收益率发行债券,这很难赢得市场对银行系统的信心。"
鲍泰利说,新的贷款转让机制设立后,商业银行的坏账如何评估和定价,使私人投资者清楚其风险水平,将是这个平台能否成功运作的主要决定因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